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肿瘤科普

肿瘤骨转移并非绝路!这些治疗手段带来希望

得知肿瘤已发生骨转移,对患者而言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常被视为“至暗时刻”。但请别灰心,现代医学已发展出多种有效方法对抗骨转移,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一、为何骨转移更常见了?

随着癌症诊疗水平的飞速进步,肺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等患者的生存期显著延长。生存时间的增加,使得肿瘤晚期转移的现象,尤其是症状出现早、进展快的

转移性骨肿瘤

二、骨转移,变得更为常见。如何察觉骨转移?

骨骼是肿瘤最常“光顾”的转移部位之一(另两个是肝和肺)。肺癌、乳腺癌、甲状腺癌、前列腺癌、肾癌患者尤其需警惕。定期进行骨扫描或PET-CT等检查是早期发现的关键。

骨转移

三、骨转移的警示信号:

1、顽固性疼痛: 最常见的首发症状,特定部位持续疼痛,夜间尤甚,止痛药效果可能不佳。

2、病理性骨折: 受肿瘤侵蚀的骨骼变得脆弱,轻微外力甚至日常活动也可能导致骨折,愈合困难。

3、高钙血症: 骨质破坏释放大量钙入血,引起疲劳、恶心、呕吐等症状。

4、神经压迫(脊柱转移时): 可能导致肢体无力、麻木、大小便失禁,甚至瘫痪。

 

四、对抗骨转移的核心武器:微创介入与精准放化疗

一旦确诊骨转移,治疗目标是缓解疼痛、预防骨折、控制肿瘤进展。现代医学强调多学科协作(MDT),整合多种手段制定个体化方案。其中,微创介入治疗和放射治疗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局部控制角色,常与全身性化疗、靶向、免疫治疗协同作战。微创介入治疗:精准打击,快速缓解

1、骨水泥成形术(PVP/PKP): 针对椎体转移引起的疼痛和脊柱不稳。通过细针向被破坏的椎体内注入医用“骨水泥”,迅速稳定脊柱、加固骨骼、显著缓解疼痛,效果立竿见影。

2、射频/微波/冷冻消融: 在影像引导下,将探针精准插入骨转移瘤内部,利用高温(射频/微波)或超低温(冷冻)直接“烧死”或“冻死”肿瘤细胞,尤其适合无法手术或放疗的顽固性疼痛病灶。

3、放射性粒子植入(粒子): 将微型放射性粒子永久植入肿瘤内部或周边,持续释放射线近距离杀伤肿瘤,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小。

4、血管栓塞术: 针对血供丰富的转移瘤,通过导管注入栓塞材料堵塞其供血动脉,“饿死”肿瘤,常用于骨盆、四肢等部位转移灶的术前准备或姑息止痛。

5、放射治疗:无创“隐形手术刀”

(1)外照射放疗: 治疗骨转移的基石。现代技术能精准将高剂量射线聚焦于转移灶,高效杀灭肿瘤细胞、减轻疼痛、预防骨折和神经压迫。治疗次数更短,副作用更小。

(2)术中放疗: 外科手术切除肿瘤过程中,直接对瘤床进行单次大剂量照射,最大限度清除残留癌细胞,降低复发风险,尤其适用于脊柱等重要部位。

(3)放射性核素治疗: 针对全身多发性骨转移(尤其前列腺癌)。静脉注射的亲骨性放射性药物能特异性聚集在骨转移灶,释放射线杀伤肿瘤,系统性缓解骨痛。

6、化疗、靶向与免疫治疗:全身控场的“主力军”

(1)化疗: 传统但有效的全身治疗手段,通过血液循环杀伤全身的癌细胞,包括骨转移灶。常作为基础方案或与其他手段联用。

(2)靶向治疗: 针对具有特定基因突变的肿瘤。药物精准作用于癌细胞的关键靶点,抑制其生长和扩散,副作用相对较小。

(3)免疫治疗: 近年来重大突破。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来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为部分晚期患者带来长期生存的希望。在肺癌、肾癌等骨转移患者中展现疗效。

(4)重要补充:骨保护药物

它们能有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质破坏,降低骨折风险,缓解骨痛,需定期使用。

 

总结关键点:骨转移≠绝望终点。 现代医学拥有丰富的治疗武器库。

微创介入(骨水泥、消融、粒子植入、栓塞)和精准放疗(外照射、术中放疗、核素)是缓解局部症状、控制病灶的强有力手段。

全身治疗(化疗、靶向、免疫)是控制肿瘤全身播散、延长生存的核心。

骨保护药物是基础治疗,不可或缺。

多学科协作(MDT)是制定最优个体化方案的保障。肿瘤骨转移的治疗目标是让患者“活得好、活得长”。积极配合医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或组合上述方法,许多患者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减轻痛苦、维持功能,重获生活信心。请务必保持希望,与医疗团队携手共克难关!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就医指南

Medical gu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