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肿瘤科普

“一做化疗人就垮了”?这些说法你可能也信过

在抗癌治疗中,放疗和化疗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方案中。然而,不少患者和家属在面对这两种治疗方式时,往往会表现出本能的抗拒与担忧——他们害怕副作用,担心身体“受不了”,甚至把放化疗视为“最后一步”,一旦开始,似乎就意味着身体迅速衰败,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实际上,这些观点并不准确。很多患者对于放化疗的理解仍停留在十几年前的经验甚至道听途说之中,忽视了近年来技术的进步、用药策略的优化以及支持治疗的提升。

本文将从五个常见的放化疗误区出发,结合临床共识进行科学解读,帮助患者以更理性的视角看待治疗选择,避免因误解而延误病情。

 

误区一:“化疗会把免疫力彻底打垮,身体撑不住”

这是患者中最广泛存在的恐惧。许多人将化疗与“免疫崩溃”划上等号,担心化疗一旦开始,就会面临频繁感染、白细胞极低、生活无法自理等情况。

正确理解:

化疗的确可能引起一定程度的骨髓抑制,导致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暂时下降,部分患者会表现出易疲劳、乏力、轻度贫血,或在白细胞降低期出现感染倾向。但这种情况在多数患者中是可预测、可监测、可逆的。

现代化疗方案采取“周期性给药+间歇恢复”的节奏安排,给予身体足够时间修复免疫系统。此外,常用的升白针、营养支持、抗生素保护策略也大大降低了相关并发症风险。

提醒:出现白细胞下降并不等于“免疫系统被摧毁”,而是一种常见的、可管理的治疗反应。只要在医生指导下定期复查血象并及时干预,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够顺利完成化疗疗程。

化疗

误区二:“放疗会把皮肤烧坏,留下永久伤害”

一些患者对放疗的理解停留在“皮肤会烂”“会烧穿”这样夸张的想象中,担心放射线穿透皮肤会造成类似烧伤的外观损伤,甚至影响周围器官。

正确理解:

现代放疗技术已进入精准靶向时代。无论是三维适形放疗(3D-CRT)、调强放疗(IMRT),还是图像引导放疗(IGRT),都能通过精准设定照射范围,把辐射剂量集中于肿瘤本体,同时避开正常组织。

皮肤反应是放疗中的常见副作用,尤其是头颈部、乳腺、盆腔等表浅照射区域,可能出现红斑、干燥、脱屑等反应。大多数属于Ⅰ~Ⅱ度放射性皮炎,症状温和、持续时间有限、可逆。

提醒:如能在照射期间进行基础皮肤护理,避免使用刺激性化妆品和香皂,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并在出现反应时及时咨询医护人员,绝大多数放疗患者不会因皮肤问题影响疗程安排。

\

误区三:“化疗掉头发太吓人,人都变了样”

对部分患者而言,脱发不仅是身体反应,更触及心理层面。特别是女性患者,会担心脱发带来外貌变化和社会压力,从而拒绝接受治疗。

正确理解:

并不是所有化疗药物都会引起脱发。常见引起脱发的药物如紫杉醇、多柔比星等,而口服类化疗药物(如卡培他滨)或靶向类药物则对毛囊影响较小。脱发的发生与药物种类、剂量、给药周期密切相关。

化疗导致的脱发通常在治疗开始714天后逐渐出现,表现为发丝变细、易脱、稀疏,部分患者在完成治疗36个月后,毛发可逐步恢复生长。

提醒:脱发是化疗中最明显但最可逆的副作用。患者可选择帽子、头巾、假发等过渡物理防护,减轻心理压力。如对脱发敏感者,建议在治疗前主动沟通,用辅助方案加强应对。

放疗是一种局部治疗方式

误区四:“放疗会让肿瘤扩散更快,不如不做”

部分人误以为放疗会刺激肿瘤活性,导致“越照越散”“越照越疼”。这种观点在一些老年患者中尤为普遍,导致他们对放疗方案产生排斥。

正确理解:

放疗是一种局部治疗方式,通过放射线破坏肿瘤细胞DNA,使其无法分裂增殖,从而达到控制或缩小病灶的目的。放疗本身不会引起肿瘤扩散。出现“放疗后病情加重”的情况,往往是肿瘤原有的自然发展过程,而非放疗导致。

此外,现代放疗在晚期患者中也常用于缓解症状,如缓解骨转移疼痛、脑转移压迫、食管阻塞等。即便不是根治目的,放疗依然在改善生活质量中发挥关键作用。

提醒:肿瘤的发展节奏因人而异,放疗是否适合需由多学科团队根据病情综合判断。应避免因“肿瘤扩散”的传言而自行放弃放疗机会。

 

误区五:“一旦开始放化疗,就必须坚持到底,不能中途停”

有患者因担心“治疗不彻底”,在出现严重副作用后也不敢停药,担心中断会“前功尽弃”;而另一些患者则因轻微不适即中途放弃,陷入反复犹豫的心理挣扎。

正确理解:

放化疗方案的设计本身就是动态调整的过程,其核心目标是“尽可能发挥疗效,同时尽量保护正常组织”。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副作用是正常反应,医生会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进行剂量调整、疗程延迟、甚至方案更换。

并不存在“一开始就必须坚持到底”的僵化逻辑,也不鼓励因短暂不适就贸然中断治疗。治疗过程中任何调整,应在专业评估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出于主观猜测或情绪反应。

提醒:治疗方案不是强制命令,而是一种科学协商的合作。患者应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把不适及时反馈,共同寻求最适合自身状况的节奏和方案。

 

写在最后

放化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量患者得以延长生命、控制疾病、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路径。它们并非“伤身”的代名词,而是长期临床实践中不断优化完善的医学成果。

面对疾病,每个人都有情绪起伏与害怕治疗的权利。但我们更应认识到,治疗不是惩罚,而是机会。当恐惧来源于信息不对称时,真正的勇气,往往来自于科学理解和信任建立。

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在医生的陪伴下,做出理性、知情、可持续的治疗选择。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注意!身体这3处发黑可能是癌症信号

当我们谈论癌症时,很多人都会感到担忧。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高达482万例,因癌症死亡病例达257万例。虽然癌症常常悄无声息地来袭,但我们的身体有时会发出一些警示信号。当以下三个部位出现异常变黑时,可能需要警惕癌症的可能性。[详细]

这些身体问题居然是"补"出来的!科学饮食指南请收好

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很多人陷入了"越多越好"的误区。实际上,不当的进补方式可能会带来肥胖、加速衰老甚至增加癌症风险。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那些看似滋补的食物,如何科学食用才能真正为健康加分[详细]

当心!这种常见饮料可能正在损害你的肠道健康

一杯冰可乐带来的短暂快乐,可能要以长久的健康为代价 在炎热的午后,来一杯冰镇可乐似乎能瞬间驱散所有疲惫。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个看似无害的习惯正在悄悄侵蚀你的消化系统。[详细]

就医指南

Medical gu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