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胆结石,可能您身边就有朋友或家人正被它困扰。数据显示,在我国,差不多每10个人里就有1-2个人有胆结石问题。这几颗小小的石头,发作时能让人疼得直不起腰,但更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直放任不管,它可能会埋下更严重的健康隐患。
一、小小结石,怎么就和癌症有关联?
这真不是危言耸听。有不少研究发现,有胆囊结石的人,患上胆囊癌的风险会比没有的人明显增高。《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版)》里就提到,大约85%的胆囊癌患者都同时发现有胆囊结石。
您可能会好奇,石头怎么会和癌扯上关系呢?其实不是石头直接变成癌,而是这样一个过程:
●胆结石 → 长期在胆囊里摩擦和刺激内壁 → 引起慢性胆囊炎 → 反复的炎症让细胞不得不好了又坏、坏了又好 → 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就可能“长歪了”(发生癌变)
●特别是如果结石个头比较大(比如直径超过3厘米),或者结石在胆囊里待了很多年,这种风险还会更高一些。
二、得胆结石,真的全怪不吃早餐吗?
我们经常听说“不吃早饭容易得胆结石”,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没完全说透。更核心的原因是:不规律的饮食习惯,让胆汁淤积的时间太长了。
我们的肝脏不停地在生产胆汁,胆囊就像个“仓库”,负责储存和浓缩胆汁。当我们吃东西(尤其是含脂肪的食物)时,胆囊就会收缩,把胆汁挤出去帮忙消化。如果您经常长时间空腹(比如跳过早餐,或者两餐间隔太久),胆汁就老憋在仓库里出不去,水分被不断吸收,胆汁就会变得越来越浓稠,里面的胆固醇等物质就更容易沉淀下来,形成小晶体,日子一久就滚成了结石。
所以,关键不只是吃不吃早餐,而是要让吃饭变得规律,别让胆囊闲太久又突然忙得要命。
三、哪些朋友需要格外当心?
如果您符合下面这些情况,那可要多关心一下自己的胆囊了:
●吃饭习惯不太好:比如无肉不欢,特别爱吃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蔬菜水果吃得少。
●家里有人得过:直系亲属中有得过胆囊癌或胆管癌的。
●本身有一些健康状况:比如体重超标、得了糖尿病、已经有胆道慢性炎症、或者检查发现有胆囊息肉(特别是直径超过1厘米的)。
●有其他相关疾病:比如幽门螺杆菌感染、肝吸虫病等。
四、我们该怎么预防和早期发现?
1、定期检查,图个安心
B超(超声波检查) 是查看胆囊最常用、又简单无痛的方法,能很好地发现结石和息肉。一般建议40岁以上的朋友,每年做一次肝胆B超。如果是上面提到的高危人群,医生可能会建议查得更勤一点(比如每6个月到1年),有时还会配合抽血查一下肿瘤标志物CA19-9和CEA作为参考。
2、会吃会喝,也能帮忙
●为什么要调整饮食? 因为吃进去的油腻食物全靠胆汁来消化,给胆囊“减负”就是最好的呵护。
●具体怎么做? 记住 “低脂、高纤” 四个字。少吃点油炸的、肥腻的、动物内脏和浓汤。多吃点新鲜的蔬菜、水果和粗粮(比如玉米、燕麦),它们富含的膳食纤维可以帮助身体管理胆固醇。
3、迈开腿,保持好体形
为什么运动有好处? 适度的运动能帮助您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肥胖是胆结石的一个风险因素),同时也能促进胆汁的排出,不让它老是淤积。散散步、骑骑车、游游泳都是很好的选择。
4、生活习惯要健康
吸烟、喝酒过量对全身很多器官都没好处,也会增加身体负担,为了健康着想,尽量戒掉或者严格控制。
简单总结一下:
胆结石确实很普遍,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规律吃饭、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和定期体检来管理和预防它。如果已经查出了结石,千万别抱着“不疼就不用管”的想法,一定要定期复查,听医生的专业建议。别让几颗小石头,悄悄变成了大问题。
Related reading
Medical gu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