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肿瘤科普

癌症传染吗?一篇文章告诉你

一、癌症不具备传染性的科学依据

癌症本身不会在人与人之间像传染病一样传播,这一结论基于坚实的科学证据:

1、癌细胞无法独立存活与传播: 癌细胞依赖于人体特定的内环境才能生存和增殖。一旦脱离人体,例如通过日常接触进入外界环境或他人体内,癌细胞会迅速死亡。它们不具备病毒或细菌在体外复制并寻找新宿主进行传播的能力。

2、免疫系统构成有效屏障: 人体拥有强大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清除外来细胞,包括可能通过极特殊途径(如器官移植)进入的癌细胞。即使是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其免疫系统因药物被长期抑制),供体癌症传播给受者的概率也低于万分之五。

3、百年流行病学数据支持: 长期大规模的观察研究提供了有力证据。肿瘤科医护人员,尽管频繁接触癌症患者,其自身患癌率与普通人群并无差异。所谓“夫妻癌”现象,绝大多数情况归因于夫妻双方长期共同暴露于相同的致癌风险因素(如吸烟、饮食习惯、环境污染),而非相互传染。自然界中袋獾通过撕咬传播面部肿瘤、犬类通过交配传播生殖器肿瘤的特例,在人类中不存在。

癌细胞会不会传染

二、需警惕可传播的致癌微生物

虽然癌症本身不传染,但某些可传播的微生物是明确的致癌因素,其传播途径需引起重视:

1、致癌病毒:

(1)HPV病毒 (人乳头瘤病毒): 主要导致宫颈癌、口咽癌等。通过性接触或皮肤黏膜密切接触传播。接种HPV疫苗可预防约90%的相关癌症。

(2)乙肝病毒 (HBV) / 丙肝病毒 (HCV): 是肝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传播途径包括血液、母婴和性接触。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保护率可达95%。

(3)EB病毒 (人类疱疹病毒4型): 与鼻咽癌、某些淋巴瘤相关。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如共用餐具、亲吻)。

2、致癌细菌与寄生虫:

(1)幽门螺杆菌: 是胃癌的重要诱因。可通过家庭共餐等途径交叉感染。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可降低近40%的胃癌风险。

(2)华支睾吸虫: 感染可显著增加胆管癌风险。主要通过生食或半生食受感染的淡水鱼虾传播。

 

三、家族聚集性癌症的成因解析

家族中出现多位癌症患者,主要原因并非传染,而是:

1、遗传性基因突变 (约占5%-10%):

特定基因突变(如BRCA1/2基因突变)可显著增加患癌风险(如携带BRCA1/2突变的女性一生患乳腺癌风险可高达70%)。林奇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患者约80%会罹患结直肠癌。

2、遗传性癌症高危人群的筛查: 

具有遗传性癌症家族史的高风险成员,需接受专业的基因咨询,并提前开始针对性的癌症筛查(如BRCA突变携带者提前进行乳腺MRI筛查,林奇综合征患者从更年轻如20-25岁或比家族最早发病年龄早2-5年开始肠镜检查)。

3、共同生活环境暴露:

(1)家庭级暴露: 家庭成员长期共享相同的不良生活习惯或环境,如共同暴露于二手烟(使非吸烟者肺癌风险增加约30%)、长期食用高盐腌渍食品(胃癌风险翻倍)、食用霉变粮食(含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

(2)区域级暴露: 生活在特定污染区域,如饮用水砷污染地区(皮肤癌高发)、空气污染严重地区(肺癌风险增加)。

 

四、日常接触的安全边界

与癌症患者的常规社会接触完全安全,无传染风险,包括:

1、拥抱、握手、亲吻等亲密接触。

2、共用卫生间、厨房、餐具等生活设施。

3、在公共场所(如泳池、健身房)共同活动。

4、哺乳行为(包括乳腺癌康复期患者)。

5、医护人员救治和护理癌症患者。

特殊医学场景需谨慎: 器官移植供体会进行严格肿瘤病史筛查;涉及基因治疗需通过严格的伦理审查。

 

五、科学防癌行动指南

基于以上认知,有效的癌症预防策略应聚焦于:

1、阻断致癌微生物传播链:

(1)适龄人群接种HPV疫苗和乙肝疫苗。

(2)提倡家庭用餐使用公筷公勺,减少幽门螺杆菌等交叉感染风险。

(3)避免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虾,预防华支睾吸虫感染。

2、管理家族性癌症风险:

具有显著家族史者进行专业的癌症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

高风险人群严格按照建议,在更早年龄开始针对性筛查(如肠癌高风险家族成员可能从35岁起接受肠镜检查)。

3、减少环境致癌物暴露:

(1)厨房安装并正确使用强吸力油烟机,减少烹饪油烟吸入。

(2)对饮用水质量存疑地区,使用可靠的重金属过滤器。

(3)坚决丢弃霉变食品,避免摄入黄曲霉毒素。

4、关键数据破除误区:

(1)夫妻双方先后患癌,95%以上可归因于共同的不良生活习惯或环境暴露,而非传染。

(2)母婴间出现相同癌症,实质是遗传性基因突变的传递,并非孕期或哺乳期传染。

(3)肿瘤科医务人员的总体癌症发病率与普通人群无统计学差异。

 

癌症并非瘟疫,过度的恐慌无益于健康。科学的防癌之道在于:积极预防和阻断致癌微生物的传播,改变可导致家族聚集风险的不良生活环境和习惯,并有效防范环境中的致癌物质。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就医指南

Medical gu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