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可能疑惑,“终身抗癌模式”是指患癌后终身治疗吗?其实不然。它指的是一种贯穿生命全程的健康管理理念,融合了预防、治疗与康复三大环节。其核心在于通过综合性的生活方式调整和科学管理,有效降低患癌风险、提升癌症治愈率与生存质量、并最大程度防止复发。
这种模式的具体方法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专家强调,若能真正落实,其获益远超癌症预防,对多种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同样有强大的抵御作用。以下便是这份“终身防癌处方”的精髓:
一、智慧饮食:吃出抗癌力
1、蔬果当主角: 确保餐盘大半被色彩缤纷的蔬菜和水果占据。它们是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剂的宝库,能有效对抗细胞损伤。例如,十字花科蔬菜(西兰花、甘蓝等)含特殊化合物,其代谢产物具有公认的抗癌潜力;柑橘类水果富含维C和类黄酮,能显著增强免疫防线。
2、拥抱全谷物: 用燕麦、糙米、全麦等全谷物替代精制米面。它们富含的膳食纤维是肠道健康的“清道夫”,能显著降低结直肠癌风险。同时提供的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镁、铁等),是身体正常代谢和抗癌能力的基石。
3、优选蛋白质: 选择瘦肉(禽肉、鱼肉)、豆类、坚果和低脂奶制品作为主要蛋白来源。豆类中的植物雌激素有助于平衡体内激素水平,可能降低如乳腺癌等激素相关癌症风险;鱼肉中的ω-3脂肪酸以其强大的抗炎特性,成为对抗癌症的“好脂肪”。
4、食之有度:控制份量,管理体重
避免过量进食,将体重维持在健康范围至关重要。肥胖(体脂过高)是公认的癌症风险因素(如乳腺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等)。多余的脂肪会引发慢性低度炎症,这种环境恰恰为肿瘤的生长和扩散提供了温床。关键在于控制每日总热量摄入,并与运动相结合。
二、懂得拒绝:限制不健康食物
1、加工肉类&红肉: 加工肉(香肠、培根、火腿等)含有的添加剂(如亚硝酸盐)在体内可转化为强致癌物亚硝胺(世界卫生组织列为1类致癌物),应尽量不吃或少吃。红肉(猪牛羊肉)大量长期食用也与结直肠癌风险上升相关(列为2A类致癌物),建议每周摄入量控制在500克(约1斤)以内。
2、高糖高脂油炸食品: 这些食物易导致肥胖和代谢紊乱(如胰岛素抵抗),从而增加癌症风险。高糖饮食会快速推高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可能促进癌细胞增殖;油炸过程则易产生丙烯酰胺等潜在致癌物。
三、规律运动:激活免疫力
1、有氧习惯:每周保证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运动能显著提升整体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让免疫细胞(如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更高效地巡逻全身,及时发现并清除异常细胞。研究证实,运动后NK细胞的活性会明显增强。
2、力量加持:每周进行2-3次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深蹲、弹力带练习)。增肌不仅能提高基础代谢率,帮助控制体重,还能优化身体的激素环境。肌肉量的增加有助于调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水平,这些激素与前列腺癌、乳腺癌等的发展存在关联。
3、打破久坐:即使达到运动目标,长时间静坐仍是独立的癌症风险因素(尤其结直肠癌、肺癌)。务必减少久坐时间,每坐30-60分钟就起身活动5-10分钟。办公时可设闹钟提醒,起身做些伸展、走动或深蹲。
四、健康基石:生活方式决定健康底色
彻底戒烟,严格限酒:老生常谈,性命攸关
1、戒烟: 吸烟是肺癌、膀胱癌、胰腺癌等多种癌症的头号元凶。烟草烟雾中含有数十种致癌物,直接损伤DNA,诱发突变。戒烟是降低癌症风险最有效的行动之一,且越早戒、戒得越久,获益越大。
2、限酒: 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乙醛是明确的致癌物,与口腔癌、咽喉癌、肝癌、乳腺癌等密切相关。男性每日酒精摄入建议≤25克(约2个标准杯),女性≤15克(约1个标准杯),最好不喝。
3、优质睡眠:保证每晚7-8小时高质量睡眠。睡眠是身体修复DNA损伤、更新细胞、调节免疫系统的黄金时间。长期睡眠不足或昼夜节律紊乱(如夜班工作者)会打乱激素分泌,削弱免疫力,增加患癌(如乳腺癌)风险。
4、压力管理:长期高压状态会导致激素(如皮质醇)失衡,抑制免疫功能。积极减压是关键。冥想、瑜伽、深呼吸练习、太极拳、爱好、社交等都能有效激活身体的“放松反应”。例如,每天只需10-15分钟的正念冥想,专注于呼吸,就能显著缓解压力,改善身心状态。
五、医疗筛查筑起防线
1、定期体检:将定期全面体检(可能包括肿瘤标志物、影像学检查如B超/CT/低剂量CT等)纳入健康计划。尤其要关注自身年龄段和高危因素,早发现,早干预,主动参与推荐的癌症筛查项目(如乳腺癌钼靶、宫颈癌筛查、结直肠镜等)。
2、接种疫苗:利用疫苗预防某些由病毒引发的癌症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接种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可预防宫颈癌、肛门癌、口咽癌等;接种乙型肝炎病毒(HBV)疫苗能有效降低肝癌风险。
这份“终身防癌处方”,本质上是一份“健康长寿处方”。它不是一时的约束,而是对自身健康的长期投资。每一项改变,都在为降低癌症和慢性病风险添砖加瓦。从现在开始行动,就是在为未来的健康“存款”。
Related reading
Medical guide